多媒体让古诗教学“美”起来

点击数:286 | 发布时间:2025-06-07 | 来源:www.sxtlzk.com

    引 言

    中学语文教程中那些语言清爽、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时候文化的宝贵遗产,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。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,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──声音、图片、动画、音乐、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,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,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,让古诗教学“美”了起来,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“活”了起来。

    古典诗词是国内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,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。但目前的古诗词教学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,即以解说为主,强调字词与讲解,强制性背诵。这种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的热情,达不到陶冶性情,涵养心灵的审美目的。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    1、创设诗境,感知整体美

    古时候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,具备浓郁的诗意。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,变无声为有声,通过绚丽的画面,鲜艳的色彩,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。如此能够帮助学生较为飞速、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,领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。

    1、画面展示意境法。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,而感情又必须要通过形象,构成一种意境,然后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。因此诗歌是十分重视形象描绘的。所谓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就是这个道理。假如教师能将抽象、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,将古诗中的“形象”化为可用途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片,那样教学总是会遭到事半功倍的成效。如教学《钱塘湖春行》,教师出示配乐图片,教学时诗画对照,相映成趣,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、鲜明的表象信息,学生非常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。

    2、音乐感受意境法。音乐是开启大家感情闸门的钥匙。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,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势必联系。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交流起来,尽量地将古诗中的“情”化为可用途听觉的青律,有益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。如教学《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》一诗,配合音乐,让学生微微闭眼,凝神细听,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,使他们如闻其声,如见其物,如临其境。

    2、丰富画面,让学生想象美

    图画不止是语言(诗文)的说明,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,培养学生的美感。在教学古诗,还应该图文结合,驰骋想象,加深对诗意的理解。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。”教师不可以忽视诗句所描绘的画面,大家不可以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,就觉得把古诗教好了,却不知,一首好诗,就是一幅优美的画,如《黄鹤楼》教学时,我常常运用多媒体的方法,帮助学生理解诗意,领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,想象诗的画面。学生是凭着形象而引发想象的,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,与诗相互印证,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,进而赏析画面美。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,课外,我让学生依据诗的意境,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,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,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。如此不只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,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察看能力、想象能力,与他们对色彩的喜欢。

    3、画面演示,品味语言美

   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、用今义讲是不适合的。如“儿童急走追黄蝶”中的“走”当讲“跑”,而非今之“走”;有一些字词的讲解又是非常特殊的,如“停车坐爱枫林晚”中的“坐”当讲“由于”,而非“坐下”;更有一些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理解,假如教师生般硬套,学生是不可以结实学会的。

    如我在教北朝名歌《木兰诗》时,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进行,一个小小的图片,就帮助学生易如反掌理解并学会了木兰诗当中一些字词的意思。

    古诗用词很精炼,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,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剖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,也是难题。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“串讲法”。教师滔滔不绝地解说,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,智商因而枯竭,学习成为负担。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,通过形、声、光、色等形式,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、形象、具体的视听文字,如此有益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汇,反复推敲、理解、领会语言文字的美妙。

    4、入境诵读,让学生表现美

    古时候诗歌具备对仗工整,平仄押韵,琅琅上口的特征,比较适合吟唱。有些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不少古诗,但背起来总是如小和尚念经──有口无心。教学中若使用形象直观的录像,旋律优美的音乐,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,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作者的感情,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,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,是古诗教学的重点。

    在朗读指导中,图片、声音、音乐等多媒体方法的参与对学生准确感受、把握全文的基调非常有帮助。如教学《天净沙 秋思》时,多媒体呈现画面:一个秋天的黄昏,荒凉的古道上,西风劲吹,落叶纷飞;道旁,缠着枯藤的老树上,鸦雀已经回巢,不时地啼叫几声;不远处,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,大家正在筹备着晚餐,炊烟缕缕。这个时候,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一个人缓缓行进在古道上。看来,这是个异乡人,他将投宿何方呢?异乡人望了一眼马上西沉的夕阳,不禁叹道:“断肠人在天涯”。让学生通过见到的景物展开联想,由异乡人的“叹”联想到他的乡愁。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,再配以动听的古筝曲。这类型似卡拉OK形式设计的课件,让学生既能够看着画面听范读,也可以看着画面、字幕诵读。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读出美,吟出情,诵出趣。

    结 论

    实践证明,在古诗教学中,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、变化、再现用途,让诗中的形、声、色、情、意直接用途于学生的感觉器官。如此有益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、领悟美、表达美,促进了学生对美的理解、想象的进步,激起了学生想象与创作的欲望和能力。使古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,真的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理念。

  • THE END

    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,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。

专业院校

返回顶部

Copyright©2018-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(https://www.xftgo.com/)
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-1

  •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

  • 中国人事人才网

首页

财经

建筑

医疗